English

真实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1998-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们在阅读传记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过于拘泥历史的真实事件,把人物描述得呆板、概念;由于缺少有血有肉的感人细节,即使是成就卓著的人物,也会使读者产生敬而远之、可望而不可及之感。另一是过分追求人物的秘闻趣事,甚至臆造一些“惊人、感人”的细节,从而偏离了人物活动的主要事件;其结果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扭曲了历史人物本来面貌,给读者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读完陈培仲、胡世均合著的《程砚秋传》(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深深感到作者在博览了大量有关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的历史资料之后,进行了恰到好处地集中与取舍,尽力做到了历史真实性与现实可读性的完美统一。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描述了程砚秋的家庭身世、幼年从艺的艰辛、红氍毹上的拼搏、剧场外的抗争、程派艺术的特色以及永垂史册的品格,从而使读者走近程砚秋,看清了这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堪称为学者型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形象。

以该书“三十而立”一节为例,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程砚秋首次收徒的隆重场面。1932年元旦,程砚秋收另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的长子荀令香(生前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为徒。荀家举办隆重的拜师仪式。在这次收徒会上,程砚秋郑重宣布改名:将原来的“艳秋”改为“砚秋”,将字“玉霜”改为“御霜”。这绝不是简单的一字之改,而是向世人宣告:程砚秋今后决不以艳悦人,而要砚田勤耕为秋收。御霜又是芙蓉的别名,程砚秋以物寓意,要像深秋盛开的芙蓉一样高洁、挺立,不惧寒霜威逼。

再以“周恩来初访程砚秋”一节为例,作者对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夜的被围形势、程家四合院内的气氛、程砚秋本人的心态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虽然有些合情合理的想象成分,但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绝无凭空臆造之嫌。因为书中有着周恩来总理来访不遇时留下的亲笔便条为证:“砚秋先生,特来拜访,值公出,不得留候驾归为歉。周恩来”1957年,周恩来总理与贺龙元帅成了程砚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人。这都是历史的真实。

《程砚秋传》一书,还配发了40余幅照片,有些照片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十分珍贵。总之,该书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研究程砚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